t55p1355

标签: 杨勇

抗战时,八路军帮助卫立煌部突围。卫立煌不禁慷慨:“你们这个团算是报废了!”不料一

抗战时,八路军帮助卫立煌部突围。卫立煌不禁慷慨:“你们这个团算是报废了!”不料一

抗战时,八路军帮助卫立煌部突围。卫立煌不禁慷慨:“你们这个团算是报废了!”不料一旁的杨勇解释:“上面只有一个连?”卫立煌大惊:“别开玩笑!一个连怎能挡住日军?”杨勇1913年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武术世家,父亲杨贵蟾是形意拳高手,家里常年拳风阵阵。他从小跟着父亲练武,练出一身好体格,臂力惊人,跑起来像一阵风。1927年,14岁的杨勇在文家市亲眼看到毛泽东向秋收起义部队讲话,慷慨激昂的话语点燃了他的革命热情。1930年,17岁的他加入共产党,投奔彭德怀的红5军,开始了戎马生涯。三年后,他升任红3军团第4师10团政委,带兵打仗,冲锋在前,参与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“围剿”。长征路上,他拖着伤腿,带着部队翻雪山、过草地,硬是咬牙坚持下来。抗战爆发后,他调到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当副团长,参加了平型关大战,腿上又添新伤,但还是坚持指挥,带着部队打得日军晕头转向。1938年初,他当上686团团长兼政委,带着队伍在晋南跟日军干了好几仗,夜袭敌营、炸毁物资,名声越来越响。卫立煌,1897年出生在安徽合肥,家里有点官宦背景,年轻时投身军旅,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,混出了一点名堂。抗战开始后,他当上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,带着好几个军在山西跟日军硬碰硬。他打仗还算果断,指挥过几次像样的战役,但也常因为战略失误吃败仗。1938年3月,晋南大宁的战斗就是个例子。他的部队跟日军交手没多久就顶不住了,兵败如山倒,只能向八路军求援。他跟八路军合作过几次,对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挺佩服,但立场上还是死忠国民党,后来也因为这点吃了不少苦头。1938年3月,晋南大宁附近的白儿岭一带,战事吃紧。日军从太原南下,800多人气势汹汹,想突破防线西渡黄河。卫立煌带着国民党第二战区的部队迎战,摆开了好几个军的阵势。可没打多久,日军的炮火和步兵冲锋就把国民党军打得七零八落,部队四散逃跑,眼看就要全军覆没。卫立煌没办法,只能向附近的八路军第115师343旅求援。杨勇接到命令,立马带着686团的特务连——也就是10连,赶去支援。这支连队全是老兵,装备虽然不咋地,但个个能打能拼。杨勇指挥10连迅速占领白儿岭高地,挖战壕、堆石头,架好机枪,准备迎敌。日军很快发现了八路军的阵地,组织了好几波进攻,每次都喊着口号往前冲。10连的战士沉着应对,机枪一通扫射,手榴弹扔得精准,日军冲上来一批倒一批,阵地前堆满了敌兵的尸体。战斗打了三个多小时,10连只伤亡了20多人,硬是把800多日军死死挡住,没让他们前进一步。卫立煌在后方看着这场仗,惊讶得不得了,问杨勇派了多少人上去。杨勇说就一个连,卫立煌压根不信,觉得一个连哪能这么猛,非要派人去数人数。结果一查,果然就百来号人,卫立煌当场就服了,直夸八路军战斗力强得离谱。这场阻击战只是杨勇抗战生涯的一个小片段。1938年9月,他又带着686团在汾阳到离石的公路上设伏,埋伏在山沟两边,等日军车队一进圈套就开火,炸毁20多辆军车,干掉200多日军,连日军第108旅团的旅团长山口少将都挂了。1939年7月,杨勇在鲁西带着部队跟日军第114师团干上了。这支日军由中将师团长沼田德重带队,之前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滔天罪行,恶名远扬。杨勇带着八路军在聊城附近设下埋伏,趁日军撤退时突然杀出,枪声一响,沼田德重胸腹中了好几枪,送到医院没抢救过来,直接一命呜呼。杨勇的部队还缴获了不少敌军物资,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。整个抗战期间,杨勇带着部队在晋南、鲁西一带四处出击,游击战打得神出鬼没,建起了吕梁山和鲁西的抗日根据地。后来,他升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旅旅长、冀鲁豫军区司令员,带着队伍跟日军周旋,硬是把敌人的“扫荡”一次次打回去。卫立煌这边,抗战中后期继续带着国民党军打仗。1939年,他当上第一战区司令长官,负责中条山一带的防御,指挥了几次大战役,但也因为指挥失误吃了不少亏。1942年,蒋介石把他调到西北行营当主任,等于把他架空了,没兵权可使。1948年,他在东北战场打得不好,被中共列为战犯,后来被蒋介石软禁了一段时间。他跑去香港,1955年回到大陆,受到优待,当了全国政协副主席,直到1960年病逝,活了63岁。杨勇的军旅生涯远没到头。解放战争中,他当了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,带着部队攻城拔寨,立下大功。抗美援朝时,他是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,干得最久,指挥了金城反击战,带着部队顶着敌人的炮火抢占阵地,打得对手措手不及。1955年,他被授予上将军衔,还拿了一堆勋章。后来,他当过北京军区司令员,还兼了副总参谋长。1964年,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参观部队,看到中国士兵枪法精准,惊讶得不行。蒙哥马利还想试试身手,拿枪打了一发,杨勇接过枪,站着连开九枪,枪枪命中,把老外看得目瞪口呆。杨勇后来还当过中央军委常委,干了不少大事。1983年,他因病去世,享年70岁。
如果彭雪枫不牺牲,55年能授什么军衔?如果不是1944年流弹来得太突然,彭雪

如果彭雪枫不牺牲,55年能授什么军衔?如果不是1944年流弹来得太突然,彭雪

如果彭雪枫不牺牲,55年能授什么军衔?如果不是1944年流弹来得太突然,彭雪枫的名字,很可能会出现在1955年的开国授衔名单里,还是靠前那一列。那一年是新中国军制确立的第一年,军功簿子摊开,每一位将领的履历、战绩、资历都要拿出来摆在桌面上,一笔一笔清算、核实、对比。到最后评出的十位大将,个个都是千锤百炼的野战主官,能打仗,也管得了人。但这十个名额,不是一开始就定死的。初期方案里有15人、13人版本都存在过,如果彭雪枫没死,很难说,这个名单会不会因他而多出一个。当时的新四军里,七个师里出来的基本都进了核心序列。第一师粟裕,是十大大将之一;第二师张云逸,军政全能,虽偏行政但军衔同样是大将;第三师黄克诚,也是大将。第五、第六师的李先念、谭震林,虽然最后没有授衔,但都是后来中共政坛上的顶梁柱。那第四师呢?就是彭雪枫一手带起来的。他不仅是军事主官,还是政委,两头都管。等于一个人顶了两个职务,这种双料干部在新四军内部也不多见。他在新四军的地位,不是靠资历熬出来的,是打仗打出来的。从豫皖苏到淮北那一大片根据地,是他亲自带人、带枪、带纸张一点点建起来的。最困难的时候,部队不满千人,既要作战,又要做群众工作,还得搞宣传、搞政权建设。他写文章,亲自办报,创办《拂晓报》,组织剧团,搞民兵联防,甚至连战时的骑兵营都是他拍板建的。别人开辟敌后根据地靠的是枪和地道战,他是又用枪又用笔,硬生生把一片白区经营成了根据地。新四军那段时间,正处于敌伪夹击的高压之下,顽军、日军、伪军轮番上阵,吃紧得很。1944年夏天,他亲自率部打小朱庄战斗打得干脆利落,但没过几天,又遇上汤恩伯部队的反扑。他带人南下八里庄准备截击溃兵,敌人本身战斗力不强,他分兵追击,按当时的判断,这场仗风险不算太大。可就在下命令之后,为了观察敌情,不幸被流弹击中,抢救无效,三十七岁就倒下了。张震,当时是他的参谋长,这辈子都没放下这件事。他亲眼看着彭雪枫倒下,抱着他喊医生,一边哭一边喊,救不回来。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要是那时候我再强硬一点,非拉他下来不可……那时候部队里谁都知道彭雪枫太爱前线,爱得有点不顾身子,指挥部设在最前沿,看战场要站到墙头去,喊兵听口令得亲自喊。他不是不知道危险,只是太在乎结果。也就少了参与大兵团作战的履历,这对后来的授衔来说,确实是个不小的缺口。有人拿这个说事,说彭雪枫没打过辽沈、淮海、平津,也没带过四野、三野这样的野战军主力,履历上比起粟裕、陈赓这些确实单薄些。但问题是,如果他没牺牲,以他当时的地位和能力,肯定不会被放在后方喝茶看报。新四军改编成华东野战军之后,谁来带第四纵队、第八纵队这些队伍,是要讲传承的。他是老四师的掌舵人,不可能不继续带兵。真要说可能性,他极有可能在鲁南或中原一线继续统军,照这个势头发展,迟早也是兵团主官的级别。就算不去推测那些没发生的事,单凭他在红军时期的资历,授大将也稳得很。他在红三军团里混得开,彭德怀是提拔他的伯乐。在长征途中,陕甘支队成立时,他是第二纵队司令员,底下带的人都不是一般角色,陈赓、张爱萍、杨勇这些后来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都响当当。他能统得住这么多刺头,靠的可不是资历,而是真本事。红军时期的干部,谁跟谁交过手、谁带过谁,圈子里心里都有数。彭雪枫的名字在这圈子里有分量,是被彭德怀当成接班人培养的。红三军团后来的代表人物黄克诚,实际上在抗战中段就开始偏向党政工作,解放战争开始后也是从地方调回来,和前线有段空档。如果彭雪枫还在,很可能就是他接替老彭脉络下来的代表人物。军衔这东西,有制度,但也有人情和象征。1955年授衔是一次全系统的确认,不只是给个人授荣誉,也是给整条战线、整段历史定性。红一方面军、四方面军、八路军、新四军,每一条线都要有代表人物。彭雪枫是红三军团的干将,又是新四军第四师的开创者,两头都占了。他的位置,如果没有被那颗子弹打断,授大将几乎没有争议。那元帅有没有可能?如果只看能力,确实强得很。但说实话,这个头衔有它的“结构性壁垒”。要评元帅,得有几样东西:主力红军军团的直接创建人、重要武装起义的组织者、整个根据地或战略区的全面主官,以及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军委直属大兵团的总指挥。彭雪枫在红军时期的确重要,但不是最核心的几位之一。抗战时期他在新四军的地位也高,但还没有上升到军区级或全战区的层面。解放战争他没参与,军委级别的战例更是谈不上。这几条一看,就知道跟元帅那一栏拉不开。说到底,彭雪枫如果没有牺牲,最现实、最稳妥的定位就是大将。不低,也不虚,刚好合身。